首页 > 寻医问药 > 中医文化
中医发展史
发布时间:2020/9/7 10:54:33 信息来源: 浏览次数:757
远古时代(公元前2200年):
在这时期,中国版图上已形成不同的部落,起初始祖居民穴居野外,为生存必须与自然界斗争。在寻觅食物过程中,他们发现某些食物能缓和身体不适,但某些食物有毒性,能引致死亡。火的应用对 当时穴居部落起了重要的改变,熟食不但缩短消化食物的过程,而且火能御寒、照明、驱散山洞中的潮湿,改善居住的条件,自然也减少了疾病。当时人们利用热石取暖时,发现以石头烘烤不同的体表部位可以舒缓某些不适,另外亦发现利用骨针捶击特殊位置可舒缓某部位的痛楚。这些经验奠定了草药、针灸治疗的基础。
商代 (公元前1700-1100年):
商人民居住在中国境内的黄河盆地,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祖先之一。他们行医的方式非常原始,往往将迷信、传说及治疗经验结合应用。据当时出土的水牛及乌龟甲骨文记载,已有数种疾病的描述和治疗方法,人们更以酒及热水作药物,利用针及青铜刀作手术用具。相传以汤液治病始自此期。
周朝 (约公元前1100-221年):
 周朝医药当比商代为进步,但皆集中在王宫,并已有制度。根据《周礼》的记载,东周时期已存在有系统的医疗组织,宫廷医师需接受不同的专科训练,例如疾医负责疾病治疗工作,属现代医学的内科,疡医负责治疗疮伤、皮肤病、骨折或其他创伤,食医负责王宫内饮食调配,相当于今日的营养师。另外还有负责动物治疗的医师,是中国首个法定的兽医。其时医术已开始分门别类。
秦朝(公元前221~207年):
秦"焚书坑儒"的历史事件,秦始王把460位学者坑死又烧毁很多重要的历史文献,以警戒对抗他的人。幸运地一些有关占卜、医学及农业书籍得以保全。
汉朝 (公元前206~公元220年):
 以考试形式来选拔合资格医师最早出现在汉朝。汉元帝在公元前43年要求所有侍候他的医务官员必须通过考核。
三国、魏晋及南北朝:
医药学得到全面的发展,在汉代的基础上,广泛总结经验,出现了大量的医学著作,特别是脉学、针灸学、本草学及方剂学方面。
隋朝:
巢元方是一位太医博士,即是皇帝的医师。公元 610年,巢被隋政府指派编写《诸病源候论》又称《巢氏病源》。这书共 50卷分67节,论述了 1,700种病症。它是一部重要的著作;反映早在隋代就对病源的探讨,发病机理的分析,以及对症候的描述方面,有了相当深入、系统地探索,是中国最早的病因证候学记录。
唐朝 (公元618 ~ 907年):
公元 624 年唐政府设立了"太医署",由行政、教学、医疗及药工四部组成。而医师培训后,主要会为皇帝,皇室及贵族们服务 。医学教育分为两方面:医疗及药学。
宋朝:
宋政府和医家编著了大批书籍。宋廷曾多次向全国征集资料,编成统一医籍发行全国。一方面整理了前代的本草文献,并总结对药物学之新经验;因而当时有大量本草药典出版,成为同期世界药物学领域中的先驱。
元代:
蒙古统治者严格控制医疗事业的执行,并立法禁止某些毒药的使用。如1268年禁止乌头毒草及砒霜在市面出售。
明代:
这时期医家们仍旧沿袭先前医学经典继续发展,继承金元时代医家们提出的医学主张,明代也出现不同学术流派,各家互相激烈争论。当时主要分为滋阴、温补以及明末出现的温病学派。
清朝(公元1644-1911年):
 清初的皇帝鼓励学术生活,并时常资助大型文献的编纂,因此当时有大量全书、类书及丛书刊行。 在清朝末期,西方医学在中国开始日益广泛深入地传播。
近代:
当时中医学被贬为"不科学思想",是推动国家现代化的障碍,因此政府采取抵制措施。在此非常时期,热心支持者仍继续开办学校和出版刊物,为捍卫及保存中医药知识起了积极作用。最后种种抵制措施虽未达目的,中医药仍然得到普遍支持,特别是乡镇居民,但中医事业已造成严重的摧残。
现代:
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一次明确指出要“中西医并重”、“扶植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”,在法律上和政策角度赋予中医合法的地位。
Copyright ©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长生老号 版权所有